密 - 李函曦

鸿鳗鱼:

瑞鸣-听见音乐点亮生活:

《摔跤吧》到底摔痛了我们哪根神经?


《摔跤吧,爸爸》自上映以来,中国电影频频被打脸:好歹我们得了那么多金牌,为什么没能拍出一部输出价值观的电影?


是啊,为什么呢?拍出一部好电影神秘吗?当然,首先得有艺术和资金上的门槛,但别忘了,我们曾经也有过能拍出《霸王别姬》和《活着》的导演啊!现在全民追捧《摔跤吧》,有多少观众是抱着对中国电影怒其不争来的:凭什么我们电影院里的国产电影就是IP+鲜肉+粉丝经济?!《摔跤吧》能在豆瓣拿到9.2分的高评,无非就是证明拍出一部好电影亘古不变的艺术规律: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以及所有人认真、敬业的打磨。


有关这其中的细节,网友们列举了很多:


首先就是印度大神级主演阿米尔•汗。这个拥有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51岁男演员,拍《摔跤吧,爸爸》时,先把19岁的戏拍完了,然后从130多斤迅速增肥到近200斤拍老年的戏,最后又在五个月内瘦身到140多斤拍壮年的戏。在各种硅胶等化妆道具大行其道的现在,一个早已功成名就的演员为什么还要这样做?这样橡皮人似的变化,不但艰苦,更伤身体。而米叔的解释是:“用化妆道具很难找到肥胖的感觉,作为演员,我觉得那样不好。”


影片中,他的女儿们也个个出彩。很多人疑惑他们的大女儿、二女儿是不是业余摔跤选手,答案当然是——她们都只是演员而已!为了演好摔跤的镜头, 她们进行了为期9个月,每周6天的奥运选手级别的训练。说实话,这让那些靠抠图、替身圈钱的鲜肉明星情何以堪!


最后,根据外媒的报道,导演曾这样解释拍摄的预算:该片预算中制作费用最高,占比在30%左右,特效和场景搭建各占15%,另外15%是演员片酬,还有5%是发行和市场费用,剩余的是财务费用等。导演说,虽然这部电影用了非常一线的演员,但是演员片酬在电影中占的比例并不高,对比前两天爆出的国内某小鲜肉拿走1.2亿元片酬导致某剧没时间打磨剧本、没钱搭景做道具的新闻,我们只能呵呵。


羡慕吗?难道我们曾经不也是这么拍片子的吗?


86版《西游记》,真山真水走过全国26个省市,就凭借一台摄像机,留给全国观众几十年的念想和津津乐道。而六小龄童拍摄了六年,只拿到2000元的片酬。按照今天娱乐资本的市场现状,我们不禁要问:花这么多力气图个什么,是演员傻,还是导演傻?他们当然都不傻,是今天的一切以赚快钱至上的资本市场把观众当傻子。


再看87版《红楼梦》,让年轻演员进行为期两三年的琴棋书画封闭式训练,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旧闻。该剧以沈从文先生为首的服装顾问团所指导设计的服饰,以及作曲王立平充分吸纳、改编又创造性地化用中国民间音乐、民间曲艺和戏曲的音乐风格,让后来的两岸三地翻拍《红楼梦》的主创们几乎永远无法望其项背。


做好东西需要的当然是静气。仅仅是以上几点,《摔跤吧,爸爸》可能就像《西游记》和《红楼梦》一样,成为印度人的国民经典。但现在它在印度以外的很多国家都火了,这其中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相信很多人在电影里看到了印度的文化传统。《摔跤吧,爸爸》虽然用的是好莱坞电影手法,但是它的印度特色是如此浓郁:印度人的音乐文化、思维方式、生活及信仰等等,甚至很多人提到了父亲的训练理念里也渗透了浓郁的东方哲学味道——不要盲目相信技术、方法和理论,摔跤最重要的是要用脑子,这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致胜法宝。


再看片中的电影配乐,比起2004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阿育王》,《摔跤吧,爸爸》的电影配乐显然又有了全新的气质和面貌。它的确是有浓郁印度特色的歌舞,但是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已经不会像过去看印度歌舞片一样“跳戏”了,片中的这四五首歌曲已经完全和剧情融为一体,这说明人家一直在琢磨,一直在进步!


换句话说,印度人对传统文化一方面非常重视,一方面又极其注重“fusion”(融合)。据说早在1989年,印度国际乡村文化中心就曾全国13个邦和地区对10万郊区、乡村的学生进行过印度古典音乐、古典舞蹈知识的普及性工程。而著名音乐学家陈自明早就专门撰文写过欧洲乐器是如何被印度文化同化的,尤其有些乐器除了躯壳之外,灵魂完全是印度的了——比如南印度音乐中的小提琴。


一部好电影的爆红,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团队的专注、敬业和艺术水准,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待文化传统的态度和富有前瞻性的文化自我更新意识。看完电影,瑞鸣整个团队既受到极大的鼓舞,更深深地坚定自己14年来付出的心血和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来说,我们有责无旁贷的义务去发掘、记录、传播,对于如何用世界语言来讲述中国音乐故事,我们更要坚持不懈地探索下去。


“在没有女孩参加摔跤的年代,学摔跤。在教练说最好只能拿铜牌的时候,力争拿金牌。”


在中国市场普遍不看好民族民间的时代, 在中国艺术走向国际化的时代,瑞鸣一直坚持做优质音乐,以优质CD,优质黑胶为载体。勇气、静气与大气,做别人不敢做的,并且努力做到最好,这也是一种摔跤精神吧。


仅以2005年瑞鸣《宛若微风》专辑中改编的古印度音乐作品《密》,致敬《摔跤吧,爸爸》。


(图片源自网络)

图文内容系瑞鸣原创,非经允许请勿转载


评论
热度 ( 493 )

© 清音雅韵 | Powered by LOFTER